该成果经过作者近20年的研究,结合《中国植物志》第76卷2分册的编研,先后在全国大多数省区采集标本4000余号,在国内外标本馆鉴定标本4万多份,并以形态分类研究为主,结合形态解剖学、细胞学、孢粉学、谱系分支分析等多学科研究,将菊科春黄菊族区分为9大自然群,首次发表了“菊科蒿属演化系统”及“蒿属与邻近属间的亲缘关系”的新观点;首次系统的研究报导了中国蒿属植物186种,44变种,绢蒿属31种、3变种的系统分类、分布与主要经济用途等,发表了1新属、1新亚属、6新组、41新种、22新变种、38新组合种,64中国新分布记录或变种;纠正前人错误鉴定或混乱35种;首次指出“蒿属自然群起源中心”在亚洲北方,“现代分布中心”在北温带及亚热带地区,而“现代分布区密集中心”在亚洲中部及东部地区的观点,首次报导了蒿属及邻近属在我国形成极为独特的“三斜带密集带谱”的分布规律和“横断山脉——喜雅拉马山脉”地区是一独特的区系分区,该地区既是蒿属植物冰期“避难所”,又是冰后期该属新分化衍生的次生种类的“次生起源中心”、“次生分化中心”及蒿属“第二个现代分布区密集中心”等独特见解。还分别报导亚、欧、非三洲蒿属区系含10亚区、28地区成份;绢蒿属含5亚区、8地区成份。从化学分类证实了原始组的种类多含“单萜类化合物”,略为进化组的种类多含“倍半萜类化合物”,而在进化组的种类则含苯环类的化合物。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。
主要完成单位: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
主要完成人员:林有润,林容,蒋林,熊星,李宝灵
研究起止时间:1963-1991年
获奖情况:获1994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。